首页
首页 > 科技人才> 为发展而谋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诚邀全球英才!

为发展而谋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诚邀全球英才!

共招若干人,2个职位

学历要求:博士研究生

报名方式:站内投递

截止日期:详见正文

工作地点:深圳

公告详情
在招职位(2)
一.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于20062月共同建立,实行理事会管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瞄准国际一流工研院,致力于建设与国际学术接轨、与粤港澳大湾区接轨的大型科研机构,是为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健康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建立,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深圳先进院目前已初步打造了科技、人才、产业一体的创新体系,由八个研究所(集成所、医工所、数字所、医药所、脑所、合成所、材料所、碳中和所)组成,牵头组建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创新中心、79个省市创新载体。

深圳先进院在十四五期间努力践行四个率先目标,重点布局医学影像与科学仪器、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集成电路材料与封装、脑机接口与智能系统、脑解析与灵长类模型、医疗器械与医疗装备、智能医药与健康数据、先进材料与碳中和等领域,并在高端医学影像、脑科学、先进电子封装材料、肿瘤精准治疗技术、合成生物器件关键技术不断实现突破,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一流平台

建设多个重大平台,全面支撑科研工作

牵头建设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

2个深圳市重大基础设施、79个省市创新载体

231家联合实验室,近1200项横向项目,超15亿合作金额

1853家孵化企业,365家持股企业

SIAT设备总值达43亿元

 

一流团队

先进的多层次人才培育与引进体系,育木引凤,汇聚全球英才。

全职副高职称以上员工500余人

海内外全职院士15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入选者77

全职国家级人才156人次

员工总数2579人,其中博士后520

在校学生2799

2023年新增:

国家级人才计划23

省市级人才计划117

 

一流成果

坚持“四个面向”,取得系列成果、努力占领科技制高点。

我国第一台超导3T磁共振成像设备,获2020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世界首台超高场(5T)成像系统

国内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获批上市

牵头各层级科技奖8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2

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7项,课题20项,居全国科研院所第一

20221月至今发表CNS及其子刊系列文章95篇(正刊14篇)

 

招聘领域

研究所

研究单元

研究方向

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

神经工程研究中心

柔性传感材料与柔性电子、多模生理信息检测、运动/感觉神经肌肉功能重建、神经肌肉骨骼与血液循环调控、神经机器接口、人机智能交互方法与技术研究。

精密工程研究中心

精密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工业/特种机器人,数控机床,精密检测技术,金属成形技术,先进金属表面加工技术。

智能仿生研究中心

医疗康复机器人,微纳机器人,建筑机器人与智能建造,工业传感与检测,无人机系统。

认知与交互技术研究中心

医疗人工智能,医学图像处理,医用/手术机器人,移动机器人,人机交互系统,虚拟与增强现实系统。

汽车电子研究中心

智能驾驶(智能驾驶感知、决策与执行、车联网、智能交通系统)和能源动力(电机设计和控制、动力总成、整车控制、燃料电池)。

光电工程技术中心

面向工业、生物医疗和海洋等领域需求的光电传感器、光电诊断仪器和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环绕智能与多模式系统研究室

以交流为中心的多模式交互技术,包括多模态在智能人机接口方面的应用、特殊领域的语音模型应用、类脑言语与听觉智能、可解释深度学习、智能沟通与交流康复系统。

人机控制研究室

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智能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包括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多传感器融合人机交互、视觉伺服控制,计算机视觉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

机器视觉研究中心

3D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

软体机器人研究

中心

面向机器人与生物力学前沿融合领域,开展医疗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机器人操作、医学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研究。

太赫兹精密测量研究室

基于量子弱测量集成光学传感技术和太赫兹超分辨动态光谱成像技术,自主开发高端精密仪器。

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

保罗.C.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超声、MR、PET、CT)、分子影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影像组学等医学影像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医疗机器人与微创手术器械研究中心

微创诊疗,包括手术机器人、穿戴主动健康和多模智能计算领域。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生物医学成像、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影像组学与基因组学、计算机辅助诊断。

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骨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诊疗技术;高性能骨科器械与生物材料制造技术;干细胞组织工程、神经再生修复的调控机制与技术;骨科生物力学基础与应用。

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

光学和分子影像理论为基础,研发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光学与分子影像技术,研制一系列针对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光学成像系统与核心部件和分子探针。

智能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中心

智能医用材料(光子晶体,水凝胶,形状记忆、自愈合高分子等)、生物(组织工程与神经调控)界面、智能穿戴与植入器械(微型机器人、组织工程支架、神经电子)。

仿生触觉与智能传感研究中心

触觉传感,先进材料,人工智能,智能自动化。

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

多媒体集成技术研究中心

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多媒体、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云计算技术研究中心

云原生、泛在操作系统、先进计算理论、网络通信、大数据存储与计算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和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云机器人、城市大脑。

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

聚焦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分析技术研究,生物健康、智慧城市、多媒体、图计算等。

空间信息研究中心

地球科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

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穿戴式传感与健康物联网、健康信息学、生物医学大数据。

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室

面向航空航天、高速列车、生物流体力学、环境污染治理、清洁能源等领域,以国产超级计算机为平台,进行高性能数值方法和软件研究。

异构智能计算体系结构与系统研究中心

研究异构体系结构如CPU、GPU、NPU等,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流片,面向体系结构探索的EDA工具,异构系统软件如服务器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大数据等。

高性能数据挖掘重点实验室

研发数据挖掘算法、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区块链技术、未来智能网络、自然语言处理等,开展互联网、金融、法律、物联网、电信等大数据领域应用。

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

纳米医疗技术研究中心

分子诊断与纳米药物

蛋白与细胞药物研究中心

生物大分子创新药物与细胞调控

人体组织与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

生物医用材料与免疫调控

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

代谢与生殖疾病诊疗技术研发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中心

AI制药与生物技术创新

癌症免疫研究中心

肿瘤免疫治疗与创新药物研发

高分子药物研究中心

多模态肿瘤诊疗创新药物研发

炎症与疫苗研究室

多学科交叉治疗感染与炎症

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

脑功能图谱与行为研究中心

本能情绪的脑连接图谱解析;中枢调控外周器官的功能图谱解析;脑疾病的脑图谱变异机制研究;功能连接图谱解析技术开发。

脑认知与类脑智能研究中心

运用神经科学与智能技术交叉的研究方法理解智能信息处理机制,开发类脑计算、脑机交互等应用技术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包括认知过程神经环路基础,认知障碍与脑疾病干预,脑机交互和类脑智能技术。

神经发育与退行性脑疾病研究中心

神经发育和可塑性调控的分子机制;神经发育性和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诊断和干预策略研究。

基因编辑脑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心

非人灵长类和啮齿类神经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解析;神经疾病致病机理和干预技术研究;神经分子遗传学工具的开发和应用,跨物种研究皮层进化的原理。

内尔神经可塑性诺奖实验室

神经可塑性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学习记忆的突触可塑性基础,突触可塑性异常与神经精神疾病如药物成瘾、情感障碍、慢性疼痛等。

神经系统疾病转化研究中心

以脑科学研究和疾病的诊/防/治需求为导向,开发解析神经环路的示踪工具和疾病基因细胞治疗的关键递送载体;围绕抑郁症、脑中风、癫痫和脑血管病等,揭示致病机制,推进药物和神经调控干预技术研究;研发并建立用于评价和监管基于病毒载体的细胞与基因治疗制剂及其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

脑信息中心

神经突触微观结构与功能机制;神经环路介观联结与活动图谱;神经信息处理原理与类脑计算;光学与电子显微、电生理记录、电化学检测等前沿技术的研发。

合成生物学研究所

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

围绕微生物进化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的关键科学问题,布局了理论基础和使能技术两大方面的研究方向,并在应用示范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包括了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学、物理学、生物信息学、微流体化学和蛋白质组学等诸多交叉互补的课题组。

合成基因组学研究中心

通过对基因组的精确设计与准确合成,掌握生物系统的基本运作原理,实现生命科学从定性到定量预测、精准化设计、标准化合成与精确调控的战略转变

合成生物化学研究中心

新型细胞工厂的构建;高效生物合成的实现;平台构建及产业化。

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

利用合成生物学的工具,构建具有可控功能和稳定性的微生物菌群,通过对微生物组的设计与精准调控来解决人体健康、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研究方向有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噬菌体组和噬菌体合成生物学、真菌组和真菌合成生物学、多组学分析和大数据挖掘和合成不对称性微生物细胞。

基因组工程与治疗研究中心

基于开放社区科学框架,搭建全球共享的基因组和蛋白组检测和编辑的数据库和AI模型,用于开发创新生物技术和疾病治疗方案,为衰老、癌症、传染病等重大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合成免疫学研究中心

免疫学、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生命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生物大分子药学、细胞类药学和组织/器官工程学等。

材料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

活体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半导合成生物技术;可编程生物材料的设计和应用。

细胞与基因线路设计中心

基础生物元器件模块化设计;细胞基因线路的设计理论与软件开发;基于线路的智能细胞药与基因药开发。

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先进电子材料研究中心

晶圆级封装关键材料、芯片级封装关键材料、电介质材料、热界面材料、电子级高分子膜材料、电子级高分子复合材料开发、封装材料仿真与计算。

材料界面研究中心

AI微纳制造、微纳生物传感、能源材料技术。

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

与CMOS技术兼容的近红外宽波段探测器及成像芯片;新型高灵敏度多能谱型X射线探测器;气体、压力和温度等微纳传感器件;柔性叠层薄膜光伏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扫描探针(SPM)显微镜测量技术;量子点光电器件;能源材料机理与设计化。

多尺度晶体材料研究中心

大尺寸晶体多自由度研究、电化学电池可编程界面工程研究、高效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高纯原材料新技术工程示范。

碳中和技术研究所

低维能源材料研究中心

先进电化学储能器件相关材料,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低维材料、液晶、透明光伏器件及变色玻璃,能源转化与氢能的研究,可持续能源材料与技术,材料理论计算与设计,智慧能源系统,低碳城市和碳中和战略研究,电催化及储能反应的材料合成及原位光谱表征。

先进储能技术研究中心

薄膜材料、新型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二.招聘岗位及待遇

(一)青年领军人才

岗位条件:

1)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在所从事领域取得了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术成就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2)学术影响力居本领域国内外中青年学者前列,

3)已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青年项目或省部级领军人才项目的人才,或具有相当水平的拔尖人才。

福利待遇:

国际竞争力福利待遇诚邀您来+国家级平台支持您做+充足科研启动支持助推您成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70+

个人补贴350+

科研启动经费1000+

根据研究方向等具体情况一事一议

资深领军人才,根据具体情况,一事一议


(二)青年PI

岗位条件:

1)取得了突出学术成就,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取得博士学位,

2)具有丰富科研工作经历,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人才,或具有相当水平的骨干人才,

3)原则上应具备2年或以上博士后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突出者,可适当放宽要求。

福利待遇:

福利待遇具体情况一事一议


三.支持福利

01 一流支持激励攀登学术顶峰——专业团队、资深专家、国家项目

02 健全体系助力成果高效转化——全方位辅导、全流程协助

03 先进平台配置完善资源共享——环境优越、设备齐全、团队稳定

04 健康保障无微不至关怀呵护——高端体检、人才疗养、医疗保险

05 人才购房安居恒久无忧可寄——宜居之所、舒适庇佑

06 子女入学一站配套筑梦启航——“幼小初高本硕博后”全链条培养

07 南海之滨区位优势借力腾飞——人才聚集、持续引领科技创新


应聘联系方式

人才规划与引进办公室 路老师

电话:18175103396(微信同号)

邮箱:lh.lu@siat.ac.cn


IBT论坛

IBT论坛旨在通过专题报告、交流问答等形式,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聚焦国际前沿科技及热点领域,开展交流探讨、开拓学术视野、促进交流合作、洽谈职业发展规划。

17年初心如炬,IBT创新人才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汇聚世界各地青年学者,为深圳先进院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保驾护航。现今,IBT论坛已成为深圳先进院延揽海内外英才,输出国内人才政策的重要窗口。

竭诚欢迎海内外青年才俊牵手SIAT,共同顺势而上,为发展而谋。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协办单位

深圳理工大学(筹)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

 

线上主论坛

12

线下分论坛

本次论坛设海外线下分论坛

拟定12月至次年1月于美国等地开展

具体安排待后续公布

 

有意向申请者发送邮件至HR邮箱

lh.lu@siat.ac.cn(路老师)

材料命名方式为

“姓名+论坛名称+意向岗位+高校人才网”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简要申请材料

单位对申请材料进行集中评估,于会前向意向人选发送参会邀请函。各单元负责人和学术骨干通过线上元宇宙会议与受邀嘉宾进行学术交流及座谈。

 

协办单位

1.深圳理工大学(筹)

深圳理工大学(筹)是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优质丰厚的科教资源为基础,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全日制高校,践行“知行合一、理德正行”的育人理念,目标建设成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深理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了“基础-专业-创新”梯次推进的本科分轨培养模式以及应用牵引、多学科交叉的产学研协同研究生育人体系;依托深圳先进院现有研究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国家级创新中心等平台支撑,深理工首批建设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药学院、算力微电子学院七个学院,均由具有影响力的海内外院士专家担任院长,着力组建一支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相匹配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全职海内外院士1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0人,77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含深圳先进院双聘教师),获中国政府友谊奖3人,国际化教师队伍力量强大。


2.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是国家工信部于20204月批复建立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也是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中心,致力于突破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构建贯通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创新生态。国创中心依托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运营,股东包括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等11家涵盖国立科研机构和医疗器械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同时与行业细分领域骨干企业、医疗机构、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等100余家单位,共同建设产业联盟和区域产业集群。

研究单元

研究方向

医学影像中心

超高场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PET成像、CT成像、高端光学成像、多光谱光声多模态成像、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成像及影像分析全链条、复合内窥镜等方向

体外诊断中心

免疫诊断、分子诊断、POCT即时检测、血液检测、超灵敏检测等方向,包括微流控技术、体外诊断材料与部件工艺、超敏检测元件、新型检测技术等方向

医用材料与植介入器械中心

聚合物材料、金属/合金材料、生物功能陶瓷材料、骨科修复材料、心脑血管植入器械与材料、医用功能高分子等方向

先进治疗中心

等离子体医学、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皮肤电子、生物电磁等方向

康复与健康信息中心

健康感知系统、康复辅助机器人、智慧与远程医疗、重症监护设备、可穿戴监护、智慧与远程监护等方向


3.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

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电子材料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于2019年合作共建的深圳市十大新型基础研究机构之一。

团队专注于先进电子材料及封装成套工艺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参与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已获批,初步建成我国首个集成电路高端封装材料“理化-检测-中试-验证”全闭环平台。使命为突破电子封装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建设高端电子材料研发与转化创新生态体系。

招聘以下方向主任工程师、资深工程师及博士后:

①有机及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

②电子级高分子膜材料开发及工艺

③电子级高分子复合材料开发及工艺

④高分子材料基础理论研究

平台

介绍

理化研发平台

基于对根科学问题深入探究形成的先进电子材料核心技术开发平台。

布局无机微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等。

分析检测平台

面向集成电路领域电子封装材料和器件专业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布局显微表征、成分分析、热学分析、电学分析、机械力学、失效分析等。

中试工程平台

协同理化平台共同开发中试工艺技术,形成工艺技术包,提供中试到量产的稳定技术支持。

布局有机合成、无机合成、浆料制备、薄膜涂布模块。

工艺验证平台

为关键电子封装材料研发提供高效优质的验证服务。

布局晶圆级封装及倒装封装技术。

公告热度

解锁详细分析
该公告在同类公告中的热度为 *** ,目前已有 *** 对其非常感兴趣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系统 ·公立(国有) ·2000-4999人

求职安全提示

求职过程中如遇到招聘单位有收费、指定医院体检等行为,请提高警惕,有可能属于诈骗或违规行为。
请查看 重要风险提示

收藏 公告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