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学术科研> 一名博后的科研心路历程

一名博后的科研心路历程

2022-09-23阅读量:15
【摘要】中学期间生物成绩好,高考填志愿学生物不被家人看好,而我却“一条路走到黑”,读硕士的时候家人有些担忧,读博士的时候,家人说怕什么来什么,最后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博士后,家人已被征服,他们问你当年有没有想过自己要做博后,我说当时连博后是什么都不知道。


为什么做科研,我从小就喜欢自然科学,懵懵懂懂间,在课上还回答想要做达尔文一样的科学家(灵感来自课文《达尔文与小松鼠》)。


中学期间生物成绩好,高考填志愿学生物不被家人看好,而我却“一条路走到黑”,读硕士的时候家人有些担忧,读博士的时候,家人说怕什么来什么,最后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博士后,家人已被征服,他们问你当年有没有想过自己要做博后,我说当时连博后是什么都不知道。



本科期间当过班长,做过学生会干部,尝试过很多兼职,在兼职中学会了功夫茶艺和品茗。最值得骄傲的是好几门功课的学期大实验,我的试验结果都是成功。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我染色成功并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紫色、红色两种细菌;

水稻DNA提取和基因扩增PCR,全班只有我的样品在琼脂糖凝胶中看到条带;

植物组织培养,只有我的组培瓶3次接种都没有污染长霉。


兼职的过程中让我看到,本科毕业出去面对什么样的岗位,做哪些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那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未来,于是我希望提高自己。虽然天花板很远,但只要我站得够高,就能靠得更近。


就这样,我决心备战考研。


那时还不知道科研是什么,毕业实验导师担心本科生弄坏材料,我们只是在外围跟研究生做点实验就毕业了。更没有现在的机会,很多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如果可以重来我也希望投入到科研中,因为回望我的读书生涯,就本科阶段最闲,没有利用好时间。


硕士就开始忙起来了。刚入学的时候很懵懂,花了一个学期才从本科过渡到研究生的状态。本科的时候闲惯了,凡事有老师带领,没做好有老师善后,而研究生一切都靠自己,否则一事无成甚至无法获得学位。


刚入学觉得自己考上了研究生,来到了大城市,到达了人生的小巅峰,由于课业不用那么紧张,以为可以像本科入学一样比以前更轻松,于是把目标放在见识大城市上。学期末了才接触毕业论文实验,导师一开始安排我写综述和实验方案,很感谢她的安排,让我很容易就入门了,所以后来每接触一个项目我都会从综述和方案开始。


时间很赶,在一年内完成毕业论文,实验刚开始都是失败的,每个环节都要尝试很多次,才能成功一次,想要完美的数据,又得重复多次,做实验就是这样,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还好我是有新发现的。



接手纤维素降解菌筛选,是在别人没有成功的情况下继续做的,导师只给了一句话,纤维素降解菌群筛选及其与酵母菌共发酵餐厨垃圾提高乙醇产量,连题目都不算。


我是导师唯一的研究生,请教的人都没有,每天查资料,缠着同班同学问问问,他是入学前就来做实验了,部分研究生复试完4月份就开始实验了,而我12月才开始,人家已经是经验丰富了。


等到次年我真的筛选到了纤维素降解菌并稳定传代十代以上,毕业有望实验成功了一半了,此时我请教的那位同学因实验无法继续而换了方向。此时,我发现导师给的项目不足以支撑一篇硕士毕业论文,于是在发酵产乙醇的基础上,增加了测定指标,完成了毕业设计。


下半年做实验同时也准备考博,导师是不乐意学生不做实验去图书馆的,时间十分紧张。最后,在时间的夹缝中完成毕业论文、考上博士,发表一篇普通期刊的综述,写了一篇英文的论文初稿发给导师没再过问,没有发表SCI论文,那时候连SCI是什么都不知道。


博士实验在入学前复试后5月份就开始了,感谢自己学乖了早早开始实验迅速进入状态,两年完成毕业实验,让自己博三的时候安心生孩子写论文。博士也是有新发现的,攻克了导师项目的难题,发现了几个微生物新物种,6年来课题组的第一篇SCI。


读博期间学会了很多东西,总算是融入学术圈的状态。博一帮导师做很多事,取资料盖章办事,给本科班研究班国际交流班上课,做公司的成果鉴定报告人,撰写论文,项目结题申报奖项,带本科生和硕士生毕业论文。做杂事虽然烦,但真的学会很多东西,其中撰写论文是让我成长最迅速的,因此,便有意识地让我带的学生查资料写东西。



同时也看到了课题组存在的一些弊端,没有发表高水平SCI,没有深入研究的课题,没有抓住获得科研道路上的第一桶金的机会,导致起点太低,自己的资质也有限,今后在学术界维持中等水平都是艰难的。庆幸导师不强制要求延期,相比于博士读了7年最后还没有获得学位的同学来说,我的情况好太多。


很感谢让自己做了博后,感谢现在导师的指导和关怀。


或许是我还没有遇到“对的实验室”,曾以为科研的道路上有一个又一个的引路灯塔,实际上我的科研之路是一直在黑暗中摸索,没有受到系统的培训,也没有掌握良好的科研感知力,不了解学术风向,只知道蛮干解决眼前的难题,科研的深度不够就数量来凑,对于怎么做科研、做好科研、做有价值的科研还是很迷茫。


虽然现在的实验室也有弊端,但它确实让我上升了一个高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稍微弥补了博士期间的缺陷,也让我获得了重新起航的动力。


如果能重来,应该在本科时抓住科研的机会和时间优势,申请国家级项目,发表论文哪怕中文的也好,硕士则有机会去高等学府,硕士的高度影响博士的高度,而博士的高度决定未来学术水平的高度。硕士期间应及早进入科研状态,深入研究课题,科研需要延续性,最好硕博连读。


博士期间应该弥补高学历的空缺,比如清华、北大、中科院、出国访学,博士毕业的时候要有几篇一区SCI在手,最好有自己代表性高水平的文章。博后是个可选择的做不做的阶段,如果博士毕业足够去高校单独开展工作,就不必博后了。


如果起点低,选择做博后来补,那么最好是有延续性的科研,出成果的效率更高。从研究生起,就不要再把自己当作等待接受教育的学生,应该以干练利落的职业人的态度对待,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做事业。学术界有明显的年龄界限,比如项目申请和求职,所以越年轻越有希望。


青年们,早日觉醒吧!


- 本文选自高校人才网第四届征文大赛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