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求职攻略> 大厂频频裁员,未来3年选择什么样工作才稳定?

大厂频频裁员,未来3年选择什么样工作才稳定?

2022-04-06阅读量:376
【摘要】当外部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必然与谋求发展的职场人直接相关,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非编不是“铁饭碗”,生活会像水银柱一样随着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忽上忽下。


如果你问职场打工人最害怕听到的词,那一定是——“裁员”。


早在3月份,“阿里裁员”、“腾讯裁员”、“京东裁员”的话题就一起上了一回热搜。


经济不好,大厂震荡。


往日里名校毕业生们挤破头都想进去的互联网大厂,在「裁员」这件事情上也做得“别出心裁”——腾讯裁人叫“优化人才”;阿里裁人叫“向社会输送十年以上经验的人才”;就连曾经豪言“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兄弟”的京东,也静悄悄地向被裁员的员工邮箱发送了一封“毕业须知”。


“感谢你为公司奉献的这么多年,我们的缘分就到这了……”图源:网络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当大厂们还在为裁员后控制了成本而松一口气时,被裁的那些老员工简直两眼一黑。


“在收到裁员通知的30秒里,你是先担心每月上万的高额房贷还不上,不敢想断供怎么办?还是感叹自己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收入支柱顷刻崩塌,下个月孩子的教育学费哪里出……”——《裁员30秒文学》


要知道大厂出去的人才,或许不至于失业,但很有可能高开低走……毕竟能够像财大气粗的大厂一样,给员工提供高工资高社保高福利的公司,少之又少。一旦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人现有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到巨大影响。


大厂裁员,不仅仅意味着消费降级,更多是生活层面的翻天覆地。



01.

大厂不稳定,小公司没收益,那么人才都去哪了呢?


近几年,疫情、国家间的军事冲突等因素,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不断上升;实体经济遭到打击,互联网行业规模紧缩;资本市场的剧变使得投资者的策略纷纷转变,同样改变职业方向的,还有广大具备高等学历的求职者。


据悉,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为462万人,同比增长率为23%;同时公考热持续升温,2022年国家公务员报名人数历史上首次突破200万人……当外部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必然与谋求发展的职场人直接相关,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非编不是“铁饭碗”,生活会像水银柱一样随着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忽上忽下。


图源:产业信息网


在现实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以前还在倡导万众创新、万人创业,如今看到大大小小的公司破产倒闭,这条路显然也不是大部分普通家庭条件的人们愿意尝试的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是疫情,有人被冲垮在洪流之中 ,有的人则在危机时刻时刻改变思路,逐渐把目光和简历投去了相对稳定的公务员和高校身上。


举个例子。


笔者有一个朋友曾经任职于魔都某知名广告公司,在职场乘风破浪的女强人到了年近三十的时候,有一次辛苦地肝了好几个月的项目直接被砍……于是她下定决心“不卷了!”,果断辞职后并于次年成功考上老家教师编制,从此过上“钱还行事不多家人就在附近”的生活。


没有了升职绩效压力,没有了房租通勤成本,每天就做做教案,偶尔还和学生一起玩玩手游,当我问她看到以前的同事在魔都的事业还在不断往上升时,自己是否想过后悔这么早就激流勇退?她淡然一笑:“大城市的确给了我生活更好的机会,但它忘了给我感受生活的时间。”




02.

为什么人才选择从私企回到高校?


与私企裁员导致的人员变动风险相比,高校的人员流动性更多是人为主动造成的。由于高校的职业发展方向是比较清晰和明朗的,一些硕博人才在发现自己做老师不是很合适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跳出去到私企。


与在私企需要适应各种“狼性”“羊性”的企业文化不同,对于硕博人才来说,多年的求学之路使得他们对于学校的环境已经了然于心,能积极地适应学校的工作环境,圈子也相对单纯,如果自身想要继续研究学术和喜欢行业的话,高校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另外,高校老师的工作对比其他职业,独有的寒暑假非常诱人,在此期间即便没有工作也能拿到工资,高校也不会存在像企业一样发不出工资的情况;除非特殊情况会偶尔加班,基本跟着法定节假日休息,所以在工作时长上面,高校的作息令人羡慕,这给了高校人才更多享受生活的时间。


同时,有一些高校老师也会利用这个时间去发展副业,也给本身稳定的收入增加了额外的可能性。




03.

进入高校前要注意什么?


每一家高校招聘硕博人才的需求都不一样,因为专业方向不同,条件限制也会有所区别。


1、看清高校岗位招聘待遇和晋升机制。


一般来说高校招聘硕博人才都会标明以下条件:

①是否纳入编制;

②职称评级是什么;

③是否具备导师资格;

④税后薪酬;

⑤绩效奖励怎么算;

⑥是否提供充足的科研配置及办公用房;

⑦科研启动经费计划及报账范围;

⑧安家补贴的享受条件;

⑨是否提供中转住房;

⑩是否能够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安排配偶工作等。


2、评估自身情况,对比各岗位之间的优劣,参考过来人经验,作出合适的选择。


3、了解各岗位之间的转岗制度,如果自身不合适刚进去的职位,还有机会及时更改。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