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职场分享> 寒门子弟想进入高校工作?我劝你考虑清楚

寒门子弟想进入高校工作?我劝你考虑清楚

2022-05-07阅读量:765
【摘要】如果你出身“寒门”,在面临就业时,要不要进入高校呢?实际上,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思考这个问题:我喜欢高校工作吗?高校能够满足我和家人的物质需求吗?我能在高校获得发展吗?


寒门子弟与其他人一样,学习、工作和生活,唯一不同的是曾经成长的环境以及这个环境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在面临选择时考虑的会更加现实……


提到寒门子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条件不好或出身条件一般的年轻人,通常出自农村或城市中的贫困家庭。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寒门意味着清贫的少年甚至青年时光。


之前有很多文章分析寒门难出“贵子”,一个比较典型的现象就是寒门学生进入清北或985高校的比例正在逐年减少,虽然现在北大清华等名校都在推出农村专项招生计划,但仍然无法逆转这种下降趋势。



寒门子弟难进优秀高校读书,是个综合性问题,其中有学生个人因素,更多的则是受限于教育条件和家庭环境。


如果说寒门子弟在学生阶段难以进入优质高校成为一种现象,那硕果仅存的学有所成的寒门子弟们,在毕业后面临工作的选择时,要不要去高校工作呢?


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有逻辑前提的,那就是想进入高校者是否已经具备了进入高校工作的条件和能力。


首先是个人学历条件,通常来说,进入高校工作,起码是硕士研究生以上,谋求教职的通常是具有博士学位,而通过事业单位考试进入高校的行政人员在学历方面则要求低一些,通常是硕士即可。


其次是学术水平达标,尤其是想进入“双一流”高校,除了有海外经历,一般都是要有一定学术成果的,否则不太好通过高校初步的筛选。


对于大多数在国内读完博士或者出国深造后归来的学子来说,进入高校谋取教职往往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选项。


但如果你出身“寒门”,在面临就业时,要不要进入高校呢?实际上,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思考这个问题:


我喜欢高校工作吗?

高校能够满足我和家人的物质需求吗?

我能在高校获得发展吗?


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尤为现实。



01.

你是否喜欢高校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也是自发内心的最原始的动力。无论是否出自“寒门”,这都是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进入高校工作,最重要的无非是两项,教学与科研。当然,通过事业单位考试的行政人员从事日常行政工作,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


大学里谋取教职给学生授课是一项基本功,实际上,这种以授课作为工作内容的工作,在任何学历教育阶段中都差不多,差别无非在于讲授内容与方式。如果你喜欢授课,那恭喜你,自带天然教师属性的你,工作起来自然会开心的多。


但大学工作的另一大主要任务是科研,而科研成果又直接关系到你的职称、待遇甚至饭碗,有的人喜欢并且擅长科研,有的人只是把科研当做谋生的手段。无论你是独立科研还是进组找个“大老板”罩着,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心态,科研都是大学教师无法回避的核心技能和必备能力,如果你真心的热爱科研,那么在大学里谋求教职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高校也是属于体制内的一部分,也要遵守一些体制内的规矩,如果你不喜欢这些束缚,也不想再回到这种条条框框中,则应在现实的基础上另谋出路。


很多人虽然选择高校,并不是发自真心的热爱高校工作,也许只是因为糊口而向现实妥协,也许是为了面子和家人的劝说,这显然不是面临职业选择时的积极因素。如果你对高校工作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手中又有其他的更中意的选项,建议你不要步入此门。



02.

在高校工作能满足你的物质需求吗?


提到物质保障,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物质基础较为薄弱的广大寒门子弟来说,十余年苦读,带着家人望子成龙的期望,本以为可以摆脱物质生活的匮乏,实际上,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随着博士毕业后的适龄,很多青年博士刚毕业就面临着购房、结婚甚至生育抚养的问题,而家人在这些问题上可能也帮不上太多,这些现实的问题有时压得人喘不上气来,不得不好好考虑怎么才能选择一条解决这些问题的路。


以住房为例,高校虽然能提供人才住房,但只是过渡性的,除非碰巧单位集资建房可以享受一些优惠,否则仍需要市场化买房,尤其是在一些一线城市,这种买房压力也是很大的。


因此,在选择高校时应当慎重看好有关人才引进的扶持政策。好在很多高校自带教学质量不错的附属中小学,可以解决孩子择校的问题,但孩子的兴趣班、课业辅导,仍都需要财力支持,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需要以物质作为后盾基础的。


坦诚的说,高校教师的收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优厚。网上曾曝出复旦大学某教授晒出工资条引起热议,据其曝出的图片显示,该教授每月应发工资15335元,扣除各项税金保险等项目后,实发到手才8271元,一时间舆论哗然,大概大家都没想到一线城市中大学教授的工资竟然如此之低。虽然是发生在2017年,但近些年高校工资也没有多大涨幅。


有人说,高校教师的工资只占他们收入的很少部分,大部分老师都不是靠工资生活的,而是有其他收入。实际上,除了工资收入外,高校教师其他渠道的合法收入完全看个人水平和能力。


一类是“戴帽子”的教授,比如院士、CJXZ等等,收入自然颇丰且渠道多元化。


再有就是科研项目经费或奖励,这类收入完全看个人科研能力与“拉项目”的水平。理工科专业的科研项目经费一般较富足,而文科类的研究项目“油水”往往较少。


通常每个学校或学院对于重大研究成果比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也会有一定奖励。一些有能力的学者单凭科研方面的收入即可达到小康,但这类人群只占很小一部分比例。如果你科研能力较弱,争取项目又很有难度,则只能老实啃工资了。


当然了,还有一些高校老师在校外也有自己的副业,比如自己创业开公司或在某公司做独董,但是这些都是青年教师们难以一时企及的,需要时间、能力与机遇的多重叠加,短时间是无法完成的,除非在读书期间就手握可以转化为产业的重大科研成果或专利,而这种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解决物质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很多寒门学子着重考虑的问题,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物质毫无保障,而原生家庭又不能援助,那生活必然陷入困顿。


在面临选择时也应该认识到,高校的收入虽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只是处于中等水平,即使存在上文提到的多种创收渠道,也不是一个刚进高校的菜鸟短时间可以获取的。如果你想在开局就打个全垒,一步到位解决物质问题,建议你不要对进入高校工作抱有太大期望。



03.

在高校工作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吗?


对于个人发展,自身努力等个人因素固然重要,但高校能否提供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平台,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假使你热爱搞科研而投身高校,那么就要审视一下高校的基本硬件条件、经费保障、科研机制是否适合你的发展。


另外,诚如上文提到,高校是体制内的一部分,需要遵守体制内的一些规则,不管是论资排辈还是“中国式关系”,都有自己的运行逻辑。如果你不适应体制内的这种带有“束缚”的生活,建议你慎重考虑。典型如海外归来的颜宁,在清华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普林斯顿大学,虽然给外界的解释是想换一个环境,但仔细解读不难看出,中外的科研环境和体制对一个人选择的影响。


在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的初期,应该搜集好各方面资料和信息,认真分析好各种利弊,对于工作环境和发展道路综合作出判断。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选择有时会大于努力。


总之,要进入高校工作,就要适应高校的节奏与环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兼顾好自己的发展。不管你是否出身寒门,都需要认真考虑上述因素。虽然寒门子弟在起点线上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应当只是为了钱财而奔波。毕竟,能够符合进入高校条件的人才,我相信在未来道路上一定不会辜负自己的选择和家人的期望。


收藏